致生联发
公司介绍
致生联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总部位于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朝阳园。公司于2014年在新三板挂牌,现为新三板创新层企业(证券简称:致生联发;证券代码:830819;注册资本:3.64亿元)。致生联发是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双软企业、中关村瞪羚重点培育企业、北京安全防范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拥有安防行业一级资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合格供应商资质等。

北京致生联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物联网相关领域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及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设计、咨询和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于2014年6月成功挂牌新三板,目前为新三板创新层做市企业。公司被福布斯中国评为2014“中国最具发展潜力非上市企业百强(第二名) ,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试验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双软企业、中关村瞪羚重点培育企业;2016年5月,公司被北京信息化协会、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会、北京通信信息协会、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所联合评为“2016年信息网络产业新业态创新企业30新”。
许可经营项目:无。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投资咨询、投资与资产管理、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代理进出口、销售机械设备、化工产品(不含危险化学品)、电子产品、五金交电、建筑材料、通讯器材、计算机系统服务。
卜巩岸:董事长、总经理
贺杰:董事
叶巍:董事、副总经理
于晓潭:董事、副总经理
刘岩:董事、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
唐建军:董事、董事会秘书
王子亨:副总经理
李玥莹:职工监事
石燕志:监事会主席
刘冬雪:财务负责人
张昕:顾问
施俊峰:监事
卫保川:独立董事
一、股东介绍
总股本:3.64亿
流通股本:2.81亿
股东户数(2017-04-10)854户
二、企业亮点
1、技术研发实力强,部分技术做到国际相关领域首创
公司在物联网、大数据领域软、硬件开发及平台构建方面的技术研发实力非常强,形成了集数据采集、通讯、存储、数据挖掘于一体的自主创新技术体系。公司向北京市公安局、中国北车、中核工业等客户提供的社会资源图像整合系统、电网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系统等产品,部分做到国际首创。同时,公司与公安部三所和上海交大等联合发起成立了“新一代视频监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航天科工集团706研究所联合建立了流媒体创新技术实验室,与清华大学共同建立“清华大学—致生联发物联网遥感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在流媒体、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展开深度研发合作。
2、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具有核供应商资质的高科技公司
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具有核供应商资质的高科技公司,自主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技术,有效满足了我国核设施对物联网技术方案系统的需求。公司核电产品实物保护系统主要应用于民用核电站和军用核设施中对控制区、保护区、要害区的运营安保工作。公司目前已中标福清核电站3、4 号机组是实物保护系统,中标系列军用核设施的实物保护系统。
3、智慧高铁相关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正在推动商务订单落地
公司自主研发的“玉枢受电弓在线智能检测系统”可在高速动态(350公里/小时)的运行条件下,对电力机车的受电弓及接触网进行信息跟踪。该系统在国际上首次利用非结构化大数据和物理传感,实现实时在线式图像监控及信息数据处理,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摒弃依靠人工巡线的传统检测方式,实现在线运营车量的实时准确检测,解决铁路运营中跨部门管理的盲点。该系统在去年11月取得了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国家铁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获得国家标准的系统检测认证,已具备上车条件。2017年将积极推动商务订单落地,届时将奉献丰厚的收入和利润。
4、通过并购切入智慧空港领域,部分项目已落地,即将产生规模效应
公司通过并购方式切入了智慧空港领域,2016年分别取得北京博维航空设施管理有限公司40%和中航机场设备有限公司49%股权。这意味着公司从销售乙方成为销售甲方,公司研发的物联网电梯系统、智慧廊桥系统及多制式图像系统顺利进入智慧空港领域,受托研发的机场跑道异物检测系统、智慧党建系统、智能泊位引导系统、机场内车辆智慧管理系统也即将产生效益。公司目前正在积极推动博维航空成为首都机场一级子公司,成功后可自上而下进入空港领域市场,届时智慧空港业务将实现高速增长。
5、公司聚焦五大智慧产业板块,近年来营收实现翻倍式增长
公司立足于自身物联网底层架构技术、移动可视化技术及流媒体相关技术,积极拓展相关应用领域,打造了智慧城市、智慧机场、智慧高铁、智慧核电、军民融合五大业务板块,近年来业务逐渐落地,收入实现翻倍式增长,2016年更是中标了南阳市智慧农业项目,合同总额达3.53亿元。2015年,公司实现营收2.86亿元,同比增长136.11%;实现净利润4025.49万元,同比增长195.19%。根据公司发布的业绩预告,2016年,公司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分别约6亿元和9000万元,均再次实现翻倍式增长。
三、核心产品
公司科研团队突破了非结构化大数据的底层数学模型和算法,给应用领域的技术落地带来了系统解决方案;形成了大数据产业体系集数据采集、通讯、存储、数据挖掘的完整自主创新技术体系;并借此打造了智慧城市、智慧机场、智慧高铁、智慧核电、军民融合五大业务板块。
四、行业分析
物联网集中了互联网、物理传感、通讯、云计算,数据挖掘等前沿技术,发展前景巨大。而我国的一带一路、智慧城市、创新驱动等国家战略,又为该产业注入了巨大市场空间。在互联网+的时代,物联网将与传统的企业深度融合和渗透,催生出新的业态和应用,并带来多个行业的彻底变革,真正改变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成为产业革命的重要推动力。据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预测,2015年我国物联网总体市场规模将达7500亿元,年复合增速约30%。未来20年,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至少可以给中国带来3万亿美元左右的GDP增量。物联网规模将远超移动互联网,是下一个万亿元规模的产业。公司在“核电”、“高铁”二张国家“名片”项目上都拥有了自主可控的完整技术体系,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公司涉及到的各个细分行业领域看,市场需求空间非常大。公共安防方面,2015 年5 月,发改委联合八部委发布《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建工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将社会监控资源并入公安联网平台,并指出到2020 年基本实现“全城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高铁方面,2015年铁路机车、车辆及动车组安全运行保障的检测检修、安全监控专用设备空间将维持在200亿元以上。核电方面,核电2015到2020年复合年增长率要达到18%。空港方面,民航局在编的《通用机场布局规划》中提出2030年通用机场总量将超过2000个,未来15 年全国有望建设1600个通用机场。
五、战略规划
1、未来公司将紧扣“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在不断完善解决方案和产品的同时,利用现有行业大客户平台,通过为智慧安防、智慧高铁、智慧核电、智慧空港等行业领域中的大客户提供定制产品等方式,提高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盈利能力。
2、坚持技术领先和资本驱动双引擎发展的方针。技术方面,在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团队研发实力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与清华大学、海康威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九〇九工厂、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〇七所等战略合作伙伴的合作,提升技术实力,保障技术领先性。资本驱动方面,公司未来将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平衡信用、风险和杠杠间的关系,在确保金融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迅速抢占智慧城市市场。
六、财务指标
1.利润表
2.资产负债表
3.现金流量表